:::

研究重點方向

        經濟所將採行「學術研究」與「政策研究」二者並重主軸。

 

        112年度研究重點為:1.學術研究方面,深化優勢研究領域與推動跨學門研究,拓展因應時代趨勢之新興議題,厚植研究產能與潛能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主題涵蓋:(1)總體經濟與經濟成長:理論模型與實證估計研究,研究重點為COVID-19影響下,如何增加投資、生產、消費、出口,以提高台灣經濟成長。同時,應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(DSGE)模型針對景氣波動、貨幣財政政策、社會安全、醫療政策相關議題加以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,重點包括:對於下滲效果進行重新檢視、職業兩極化提出解釋,並作最佳累進稅率的分析、對於自動化、離岸外包和進口競爭同時進行分析。(2)經濟計量方法:處理包含有連續及離散控制變數的最佳化問題,探討混合整數最佳化在解決非線性計量模型估計問題的應用。(3)個體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:研究重點包含既有的VCG mechanism與Ausubel auction特質、效率拍賣機制的設計、賣家收益的分析、買家福利的分析、認知能力與推論深度的互補與替代、非同質物件模型的推廣。(4)人口老化趨勢下世代間移轉的性別差異、財富衝擊對個人行為及家庭成員的影響:重新整理家庭收支調查的全戶資料,依是否有新生兒來判斷該戶是否有生育費用,並歸諸產婦,再依修正過之方法估算年齡/性別之醫療消費型態,再據以估算全部消費的年齡/性別型態。此外,針對財富衝擊效果進行研究。個人承受財富衝擊後,其消費、勞動供給、儲蓄、投資都會有所改變,家庭成員亦可能隨之改變。故,將依據實證估計結果建立動態模型的數量模型,用以推估上述行為對總體經濟的影響。

 

        2.政策研究方面:(1)應用因果推論方法與巨量資料分析臺灣重要政策議題:應用各類因果推論計量方法與政府行政資料分析當前國內重大議題,以及利用巨量資料與因果推論方法,更嚴謹地驗證經濟理論與完整地評估政策效果。(2)後金融危機及疫情下之政府政策及其總體與分配效果:釐清後金融海嘯時代以及COVID-19疫情肆虐的當前,面對國際資金快速移動以及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衝擊,以及各國所實施的擴張政策。(3)環境經濟與農業發展(邁向永續消費與生產、農糧部門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與成本效益之研析):凝聚政府、學界與社會各界之力量,推動並落實消費與生產系統之永續轉型,規劃與建設具永續性的基礎設施,以促進區域、都市與鄉村之智慧化、韌性化及永續性。同時,建立農糧體系的風險與成本效益評估流程,協助政府擬訂合乎農業體系產業鏈需求之調適行動方案,建構能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經濟所從事臺灣經濟預測工作已行之多年,將於年中及年底舉行「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」媒體記者會,發佈臺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,針對臺灣經濟現況進行深度解析;同時,維護與更新經濟預測所需的計量分析方法與相關機制,並發展經濟預測的新研究方法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近二年來在COVID-19疫情全球肆虐,及中美貿易戰及科技冷戰的衝擊下,跨國分工生產鏈短鏈化或斷鏈,未來全球產業結構,勢必發生巨大變動,如:生技、半導體、人工智能及資通產業的國際分工與貿易版圖變動。台灣在這些前瞻性產業的相對優劣勢何在?政策因應策略如何?本所將從實證及學理針對上述議題進行研究。